

本期活动是由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处、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承办的“谈乐•论教”音乐学大家讲系列。邀请嘉宾为西安音乐学院的罗艺峰教授。
罗艺峰
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委理事,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研究员及学术顾问。曾长期从事音乐美学、音乐人类学和中国音乐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
讲座内容
《乡音在何处发声——在”家-乡-国“发生结构性松动背景下的思考》
时间: 2016年4月27日(周三) 10:30
地点: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三楼 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
在中国当代经济社会转型过程里,大量空村出現了,不仅带来了广泛的社会问题,也带来了巨大的精神文化问题:我们的乡愁将何处安放?在家-乡-国三要素结构性松动的背景下,国家、社会、家庭都将面临深刻的关系性变化,意义世界将发生巨变。而在此形势下,音乐学家还有自己的田野吗?土地与歌还存在关联吗?乡音在何处发声?民间音乐的离土现象已经使传统的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发生自己学科的危机,即:研究物件的虛假化和音乐学术的空洞化,本讲提出了这些问题,思考了这些问题。
《德音孔昭,正乐入心:谈传统蒙学与音乐教育》
时间:2016年4月28日(周四) 18:30
地点: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图书馆三楼 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
蒙学是教育史上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教育形式之一,传统蒙学是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其思想理念和教育目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什么意义?都值得去探讨。而蒙学也与音乐教育有关, 蒙学中儿童的音乐教育有什么特色,其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价值,对今天的人们有一定启迪,也应该与现代音乐教育对接,努力服务于我们时代的教育理想。
中山大学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艺术遗产调查与数字化保存整理研究」系列讲座之九
《嵩山少林寺那罗延神的失落与佛教在中国的深度存在》(中山大学)
时间:2016年4月26日(星期二)15:00
地点:中山大学南校区马丁堂二楼中厅
本讲涉及著名的少林寺护法伽蓝那罗延神的失落问题,以期深入讨论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植入和变迁。嵩山少林寺是中国功夫的代表性寺庙,其功夫与寺内长期存在的护法伽蓝神有密切关系,成为少林功夫的精神象征和文化符号。但早期的源于毗湿奴大神的金刚那罗延神不知何时失落,近世以来却演变成了佛经中的音乐神紧那罗王,并进入了民间神话和历史文献,而那罗延神则以语言化石的形式保存了千年前的传统,活在了当地人民的口述历史中。本文以寺庙文献、碑铭、图像、佛典和作者实地调查的佛教汉语方言语料等为研究对象,力图寻找并还原少林寺护法伽蓝那罗延神的本来历史面貌,说明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植入和变迁的特点是:从精英佛教向民间佛教转移,从文字经典向民间口语转移,表明了佛教文化在历史变迁中的深度存在;同时,印度教文化通过一种“桥接方式”把它的哲学和神话以及某些信仰传播到中国,而与中国文化发生了隐形联系。
《读图时代与听觉转向问题》(中山大学)
时间:2016年4月28日(星期四)9:50
地点:中山大学东校区(大学城)教学楼B205
本讲针对当代视觉文化假手科技的力量迅猛扩张现象,分析了视觉文化的特点和给社会关系带来的巨大而尚未被重视的问题,在读图时代,人类的类关系、符号意义、空间和时间关系所发生的被忽视的潜在危险。而在此同时,“听”的问题比之“看”带来的问题更为隐蔽,听觉垃圾日益占据社会文化空间,带来了许多精神的、文化的、甚至生理的问题而往往并不自知。一些先觉者注意到这些问题,“听觉转向”成为学术界前沿课题,并从哲学的、文化的、文学艺术的等方面入手,研究听觉转向的可能、分析了转去的方向和存在的问题。本讲还将结合中国文化里“听的传统”,分析了我们传统中“听的智慧”,“听的行为方式”等,认为:中国文化重感悟的特点,可能与听觉特点和重视“听”有关,西方文化重理性,可能与视觉特点和其重视“看”有关。
以上内容由岭南音乐文化展览馆友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