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星海学院!

教育部专家组调研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建设情况

为全面了解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开展情况及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建设实施成效,10月16日至10月17日,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张凯华、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尹爱青、辽宁省教育厅学校安全与体卫艺处调研员王秋鹏、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梁建敏、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姚志强、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刘精明等教育部专家及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林柏春、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干部林文燕一行来访我校对我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下称“基地”)进行现场实地考察及相关调研工作,我校陶陌副院长出席此次活动。

10月16日上午,调研专家组、省教育厅体卫艺处相关领导及我校“基地”相关职能主管部门领导一同在我校参加“基地’建设交流会”,并对我校的课程建设、活动教学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交流会上,陶陌代表星海音乐学院热烈欢迎调研专家组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并根据我校“基地”的建设情况,从我校办学定位、课程教学、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以及我校响应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建设和文化强省战略所做出的探索与取得的建设成效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他表示,我校地处岭南,同时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专业音乐院校,将传承发展岭南音乐作为学校的重要办学任务之一。学校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粤剧艺术的教学和表演实践,最大程度发挥粤剧的育人作用,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升自我认同感和坚定文化自信心,引领学生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诚继承者和弘扬者,为粤剧传统文化的传承出一份力。同时,他还表达了希望专家调研组针对“基地”实施情况给予宝贵的指导意见的强烈愿望。

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邹洪明,教务处处长吴志武,民族声乐系党总支书记、基地粤剧表演传承实践工作坊负责人杨光,音乐学系主任、基地理论研习实训工作坊负责人祁斌斌、港澳台事务办公室主任黄粤等“基地”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就“基地”学校顶层设计管理、课程建设、工作坊建设、港澳交流与合作等建设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补充介绍。

调研专家组对我校粤剧传承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并对我校各部门协同完成粤剧传承工作的辛勤劳动表示肯定与鼓励。同时,专家调研组与我校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基地”工作坊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并提出了五点建议,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传承基地六项任务,在中小学粤剧普及上要加大力度;做好粤剧传承基地的带头作用,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粤剧传承的高地;做好示范引领的作用,将粤剧传承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辐射至附近中小学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完善粤剧传承工作的音像文件资料;合理运用音乐教育学科的优势,把“粤剧普及”纳入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为各中小学输送粤剧文化普及教育人才资源,解决传统文化后继有人、传承的问题。

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副处长林柏春在听取我校“基地”建设汇报后,对我校“基地”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他建议,星海音乐学院在“基地”现有建设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把传统文化传承与专业艺术教育结合起来,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打通学科建设的“天花板”,争取设立粤剧本科专业方向。

当日下午,“基地”在合作院团——广东粤剧院召开“基地”建设座谈会,调研组听取建设汇报,了解广东粤剧院、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与“基地”的合作情况,就粤剧传承相关事项进行交流与探讨。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徐光华、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张晋琼、粤剧保护中心副秘书长钟哲平以及我校副院长陶陌、党院办主任邹洪明、作曲系教授李方、科研处副处长郑敏、基地粤曲研习社负责人戴晓静、粤剧新律研习创作工作坊指导老师戴德等出席此次会议。会议由郑敏主持。

会上,徐光华首先介绍了星海与粤剧院的合作课程及授课师资情况。他提到,研究是积累的过程。他希望通过粤剧教学实践活动,形成系统化教学,促使传统文化进校园走得更远,培养年轻观众,让他们对中国戏曲文化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钟哲平介绍了我校与粤剧中国保护中心合作开设的选修课课程《粤剧十五讲》《广府南音十五讲》内容及授课情况。她强调,传播就是最好的保护,粤剧中国保护中心与星海签订战略协议后开展的非遗活动为粤剧的传承、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随后,郑敏作为“基地”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在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六个方面对“基地”专项建设进行总体汇报。

专家及与会人员围绕粤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异同性、粤剧专业人才培养与高校教育、粤剧进入学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可行性、各类媒介合作的传播联动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并对加强社会、高校、粤剧院团的粤剧文化交流往来、形成有效合作、构建常态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务实的指导。

17日上午,调研专家组前往“基地”粤剧教育辐射帮扶学校——罗边小学进行交流和研讨活动,调研“基地”文化帮扶学校及其粤剧传承情况。南村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郭敏玲、负责艺术干事张凤云,罗边村委书记罗启庸、村委委员罗健江,罗边小学校长黄健彬,副校长黄绍权,教导主任李剑丰以及“基地”主管部门、基地成员同时同参与了此次考察工作。

交流活动中,黄健彬首先对罗边小学粤剧建设以及与“基地”的合作情况进行了介绍,随后罗边小学学生向专家展示粤剧剧目《岭南英才传绣跷》。黄健彬表示,“基地”对粤剧传承和粤曲器乐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使学生在乐器演奏的规范性、技术性和专业性方面得到了提升。同时“基地”共享艺术教育社会资源并提供高层次演出平台,为孩子们的美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条件保障。

针对罗边小学粤剧文化传承现状及与星海辐射共建情况,专家提出在现今实现以“粤剧”为载体进行美育教育“传承”,高校辐射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和“接地气”教学的同时,在传统文化辐射共建的过程中,应进一步促进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成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目标一致,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承文化的传承与建设。专家调研组还就粤剧传承在教育不同阶段延续性等方面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

调研过程中,专家组对我校选修课程《广府南音十五讲》《赏学粤剧身段组合表演》及“基地”教学成果《百花亭闹酒》《粤剧传统锣鼓与身段》、青春版粤曲《花田错会》、粤剧折子戏《帝女花之“香夭”》,《初遇诉情》《紫钗记之“灯街拾翠”》等进行了考察。另外前往粤剧艺术博物馆、广东粤剧銮舆堂等调研基地辐射情况,欣赏了基地成员与銮舆堂民间艺人的合作表演等,并与基地成员、民间艺人进行深入交流。

通过此次教育部调研专家组到校检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建设工作,“基地”将继续践行新时代赋予的使命,积极响应和对接国家文化强省战略,立足本土,浸染岭南音乐文化的精魂,坚持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情怀,根据专家提出的指导意见及实施建议,努力做好我校粤剧基地建设工作, 为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粤剧)文化事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