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星海学院!

2016“创新强校”(科研类)重大项目“岭南风格民族室内乐新作品创作“——作曲系暑期赴广西百色采风调研纪实

「项目建设」2016“创新强校”(科研类)重大项目“岭南风格民族室内乐新作品创作“——作曲系暑期赴广西百色采风调研纪实

原创 2016-10-16 作曲系胡玥博士 星海科研处

  “岭南风格民族室内乐新作品创作”作为2016年学校创新强校重大项目之一,是学校构建“应用型音乐创作平台”的重要研究实践项目之一,亦是对去年学校“《岭南韵·律》岭南风格交响音乐创作”项目的延续性建设之一。该项目运行将以作曲系的音乐创作为核心,通过学校相关各系各部门的联动合作,实现创作、表演、评论、宣传、策划为一体的团队运行模式,为积累富有岭南文化风格并反映广东时代特色的音乐精品积蓄力量。

山水相逢踏歌行 ——作曲系暑期赴广西百色采风调研纪实

2016年7月18日,应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靖西县、那坡县三地市委市政府的邀请,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师一行9人在系主任房晓敏教授、系支部陈乐平书记的带领下,赴当地采风调研。


18/72016

经过整整一天的舟车劳顿,18日晚采风队伍抵达广西省百色市。19日上午老师们参观了百色粤东会馆和百色起义纪念公园。在这里,老师们不仅领略了岭南古建筑风情,更瞻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卓越风范,感受了当年革命岁月的火热激情。

平圩村是“广西特色旅游名村”,拥有壮族“布林调”山歌传唱、“赶圩”、古法染布、手工织布、刺绣等壮族风情。采风队伍刚到村口就亲身体验了一回当地“唱酒、吸酒、催酒”的迎宾风俗,令人印象深刻。

此外,妇女们演唱的山歌结构短小,韵味和谐,琅琅上口,和迎宾酒一起在老师们的心中发酵,酿出醇厚的壮乡滋味。

同行的当地文艺工作者还向老师们展示了马骨胡的演奏。马骨胡是壮族最具代表性乐器,因其采用马的腿骨作琴筒而得名。其外形美观,琴声悠扬清脆,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为了方便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百色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特向学校岭南音乐博物馆赠送马骨胡一把以及《凌云泗城壮族巫调》书籍一本。

     

为了方便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百色民族文化传承中心特向学校岭南音乐博物馆赠送马骨胡一把以及《凌云泗城壮族巫调》书籍一本。

当天下午我们马不停蹄地赶到德保县,观看德保县山歌比赛。德保县的文化、艺术活动,历来相当活跃,民间的戏曲更是丰富多彩,流传于当地的地方戏剧和歌舞主要有壮剧、壮族木偶戏、壮族末伦、壮族山歌等,而以壮剧和山歌尤其为群众所喜爱。 

 “歌圩”更是成为男女老少都乐于接受和参与的审美活动,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民族审美意识。到了今天,虽然现代文化通过各种媒体广为传播,但每当歌圩举行山歌比赛,还是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


  

在德保县城内,每逢一个月中的“3、6、9”赶圩日,中午过后就会有许多人自发到广场去对山歌,一直唱到晚上。我们进入的广场就分布了上百个小型的歌队,多的九、十人一队,少的两三人一队。歌手们围拢在一起,即兴地演唱,状态十分放松,想唱就唱。我们耳边全是潮水般涌来的高亢、激情、清雅的质朴歌声,场面震撼,令人难忘。

德保是广西壮剧的发祥地。壮剧又称“土戏、壮戏”,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南路壮剧在德保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当天晚上采风队伍有幸和当地群众一起观看了幽默风趣的壮剧表演,并到壮族马骨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马骨胡演奏家黄广扩家访问交流。

7/20

在第一天领略了德保县浓郁的壮族音乐文化风情后,我们带着更多的期待于20日中午到达百色靖西市。

欣赏了靖西鹅泉景区优美秀丽的山水风光后,下午与靖西市文化和体育广电局领导和民俗艺术家座谈。

   

当地艺术家向我们介绍了靖西地区流行的几种壮族民间音乐:包括下甲山歌、上甲山歌、壮剧和用巫调讲故事的“末伦”等。

靖西县是壮族聚居的地方,靖西山歌是当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精神生活中占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人们把山歌当作抒情言志的一种手段,在农村,劳动时要唱山歌,恋爱时要唱歌,用山歌来驱散劳动的疲倦,用山歌来歌颂劳动和爱情,通过唱山歌结为夫妻的也很普遍。

老师们和艺术家们交流了许多关于山歌歌词的押韵、演唱和民族民间音乐保护传承的问题。

采风队伍晚上继续观看靖西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表演。节目涵盖靖西安德巴乐山歌、上下甲山歌、末伦、渠洋山歌、民俗舞蹈、壮剧提线木偶表演、土乐器合奏、田螺笛演奏等。整场演出未经任何现代化的包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当地音乐文化的特点,原汁原味地呈现了靖西独具魅力的音乐遗产,这在国内的其他省份很少见。

老师们对当地特有的各种乐器,如田螺笛、马骨胡、牛骨胡等相当感兴趣。演出结束后,大家纷纷进入后台向艺人们讨教,久久不愿离去。

7.21  

我们采风的最后一站是百色那坡县。那坡县南面和西南面与越南接壤,拥有207公里长的边境线,是广西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县份。

  21日上午老师们到达那坡后,与当地文化和体育广电局领导和壮族山歌传承人座谈。

   

  两位传承人不光为我们演唱了数首优美动人的那坡情歌,更向我们介绍了那坡情歌的当代传承形式——QQ群对歌。由于时代在发展,那坡的年轻人更多地走出了家乡。在异乡谋生的那坡人借助互联网的便利,利用微信群、QQ群的形式,聚拢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家乡人。这些游子们每天工作之余,想念家乡思念亲人,或是需要倾诉时都会在群里通过唱歌的形式表达情感。所以我们进入他们的群,点开一条条语音,全部都是一首首饱含深情的民歌,令我们颇受启发。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吞力屯,采集黑衣壮民俗风情、服饰、黑衣壮原生态山歌。


  

吞力屯为壮族支系“黑衣壮”的聚居地之一。 黑衣壮人至今仍然保存着完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习俗,仍然穿戴古老的壮族传统服饰,唱着古老的“尼的呀”歌谣,保持着古老繁杂的丧葬习俗。以黑为美是黑衣壮的传统。

  不管男女老少都清一色穿戴黑色服饰,黑色的衣裤、黑色的裙子、黑色的头巾、黑色的布鞋。黑里透红,原汁原味,保留着最为传统、最具有民族特点和内涵的壮族服饰。

  黑衣壮表演队表演了极富黑衣壮特色的迎宾舞、红婴舞、丰收舞、山歌对唱等节目。


  

在采风中老师们也了解到黑衣壮民族风情正在慢慢消失,年轻的黑衣壮已离他们的传统越来越远了。留守在村里的大多是年老的妇女和年幼的儿童,这些勤劳朴实的女人们无怨无悔地扛起了一切责任,生儿育女、建设家园、守护家园,而绽放在她们脸上的笑容却是干净真诚,毫无保留的,不得不令人感动、深思!


7.22

22日,我们在充满泥土芬芳的壮寨中迎来了舒爽的清晨,虽然夜里停电带来了诸多不便,但老师们还是对即将结束的采风行程充满了不舍和留恋。这一路有欢歌笑语、有温情关怀,这一路有壮乡风情、有美酒佳景,但留于我们心间最深刻的还是祖国大好河山孕育的璀璨文明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希望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土地的歌、山水的曲不会消亡,希望此地的人们永不停止歌唱,永远和他们的音乐在一起!

 

撰文:作曲系  胡玥博士

图片、视频提供:作曲系  胡玥博士

排版编辑:冯紫盈(艺术管理系2015级)

本公众号由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志愿者团队运营
以上内容的版权以及最终解释权
归星海音乐学院科研处所有

因为审核疏漏,该文中在第二段(“经过整整一天的舟车劳顿”这段)末尾缺少——“随后,采风队伍中午到达广西百色市右江区平圩壮族原生态山歌,聆听马骨胡演奏”一句。特此声明,现向广大读者深表歉意!